千佛寺的详细地址及交通路线介绍,千佛寺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介绍
千佛寺的人文历史
1、“文革”期间,佛像毁,经书焚,殿堂改作红星塑料厂厂房。1987年底,塑料厂迁出,宝殿重光。1988年初经政府批准,千佛寺正式对外开放,千佛寺正式列为宗教活动场所,成为游人参观游览的胜地。
2、历史起源:唐代古刹千佛寺,隐没在宜宾市翠屏山后沿的古树密林之中,占地约15亩,有教职人员20余人,常住居士60余人,信教群众约10余万人。
3、历史介绍:周朝以前称历山,相传虞舜曾于山下开荒种田,故又称舜耕山。隋开皇年间,依山势镌佛像多尊,并建“千佛寺”,始称千佛山。千佛山景区历史文化悠久,是泰山的余脉,海拔285米,占地161公顷。
4、千佛山古称历山;相传上古虞舜帝为民时,曾躬耕于历山之下,故亦名舜山或舜耕山。据史载:隋朝年间,山东佛教盛行,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,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。
5、千佛山古称历山,亦名舜耕山。 相传上古虞舜帝为民时,曾躬耕于历山之下,因称舜耕山。 据史载:隋朝年间,山东佛教盛行,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,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。
6、史料记载,隋朝年间,山东省佛教盛行,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,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。
黄陵千佛寺石窟位于哪里
1、千佛寺石窟:位于黄陵县双龙镇峪村西,开凿于半山石崖间,窟口处凿石为三开间雕石作仿木构窟檐,檐柱为八角形,为宝装覆莲住础,柱头之间以阑额相连,施四铺斗拱,栌斗出单抄,令供上施替木,上承檐枋。
2、千佛寺石窟又称万佛寺千佛寺石窟,又称石空寺、千佛洞等。位于延安市黄陵县西四十公里处的双龙镇峪村西,石窟开凿于半山石崖间。此窟为单室窟,窟口处凿石为三开间雕石作仿木构窟檐。
3、又称万佛寺、石空寺、千佛洞等。位于延安市黄陵县西四十公里处的双龙镇峪村西,石窟开凿于半山石崖间。此窟窟檐为陕西石窟中保留完好的原物,是研究宋代建筑的珍贵资料。
4、千佛寺原名石窟寺,位于铜山县大彭镇楚王山西南坡,始建于唐代,该寺因千佛洞而得名。
5、浚县千佛寺石窟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。从残存碑刻和清代碑记考稽,千佛寺当建于胜唐。因寺内有千佛洞而得名。窟之洞有佛像千余,故称千佛洞。
千佛山的由来和历史
历史介绍:周朝以前称历山,相传虞舜曾于山下开荒种田,故又称舜耕山。隋开皇年间,依山势镌佛像多尊,并建“千佛寺”,始称千佛山。千佛山景区历史文化悠久,是泰山的余脉,海拔285米,占地161公顷。
千佛山古称历山,相传上古虞舜帝为民时,曾躬耕于历山之下,故亦名舜山或舜耕山。据史载:隋朝年间,山东佛教盛行,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,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。
在隋开皇年间,因佛教盛行,随山势雕刻了数千佛像,故称千佛山。千佛山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,古称历山,因为古史称舜在历山耕田的缘故,又曾名舜山和舜耕山。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兴国寺后的千佛崖上。
古蔺县千佛寺是什么寺
千佛寺,始建于唐,位于宜宾市翠屏山后沿的古树密林之中。1995年宜宾市政府重兴千佛寺,首任住持释祖明法师以是因缘传宗续祖,统领全寺僧、众,抓工抢时,于1998年(农历戊寅年八月初八)大雄宝殿首告竣工。
最开始的名字叫‘大乘寺’,原来寺里有座花缸,缸里就刻着这三个字,在清咸丰时寺院曾改名叫“兴隆寺”,在清朝末年才定名为“千佛寺”。千佛寺名字的由来,真的是因为寺院里的1000尊佛像。
千佛寺,位于四川省富顺县城马脑山中岩(罗浮洞新村16号),现总占地面积7649平方米,建筑面积1421平方米,其中三个殿堂:观音殿362平方米,接引殿110平方米,千佛殿250平方米。寺内设有民主管理委员会,管理寺庙各项事务。
千佛寺的介绍
千佛寺,位于四川省富顺县城马脑山中岩(罗浮洞新村16号),现总占地面积7649平方米,建筑面积1421平方米,其中三个殿堂:观音殿362平方米,接引殿110平方米,千佛殿250平方米。寺内设有民主管理委员会,管理寺庙各项事务。
千佛山景区位于济南中心城南部,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。周朝以前称历山,相传虞舜曾于山下开荒种田,故又称舜耕山。隋开皇年间,依山势镌佛像多尊,并建“千佛寺”,始称千佛山。
千佛寺原名石窟寺,位于铜山县大彭镇楚王山西南坡,始建于唐代,该寺因千佛洞而得名。
社旗县千佛寺位于晋庄镇前曹村,地理位置优越,同时,该寺远离尘世,环境幽静,利于修心养性。自东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,历经两晋、南北朝,以至隋唐,风行弥胜,名刹浮屠延布天下,佛号钟声所在都有,香火绵延久而不替。
千佛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石溪路正街38号,因大雄宝殿两侧供有高约8寸佛像1000尊,故名“千佛寺”。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,是重庆仅存的4间寺院之一,供奉这个重庆市唯一的万佛殿,清净庄严。